2020年,多事之秋。新冠疫情災難和世界的百年之變,磨礪和考驗著世界社會的發展。中國旗幟在世界亮麗一方。中華兒女展現了足夠的堅定和自信,中華文化綻放了獨特的價值和魅力。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工作,砥礪前行,取得了可貴的成果。成立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編輯完成了《錫林郭勒文化概論》初稿。歷經十年探尋,進取,我們終于集結了錫林郭勒文化研究的一批成果,正式開啟了錫林郭勒文化學術研究的地方學篇章。 上都文化研究,錫林郭勒文化研究逐步走向深入,走向大眾,走向社會。應邀在錫林浩特市檔案局錄制視屏,講述上都文化研究的開啟和發展,錫林浩特的由來與演變。 受約參加《元上都》電影劇本和動漫和《元上都寶鑒》專家評審。擴大了上都與上都文化研究的影響力。 2020年繼續維護“元上都文化”網(http://www.sdwh.cn),年內訪問人次達到 38萬7千,新增1、7萬 。年內網站文稿達到1244篇,年內新增51篇 。“上都文化研究”公眾號編發到154期,年內新增51期。活躍了地方文化研究的學術氛圍,增強了上都文化和錫林郭勒文化的深厚的品位和廣泛的影響力。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設立了“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聘任殷繼紅包玉瑞為副所長。 腳踏實地作學問 為錫林郭勒文化立言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設立“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聘任殷繼紅、包玉瑞為副所長。 草原是詩,文化是魂。于國家科技工作者日,成立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以期協同相關方面,為錫林郭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中竭盡綿薄之力。 我們提出“錫林郭勒文化”和“錫林郭勒學”,其實我們并沒有多么高明,只不過是一份責任感而已。作為一個作文化研究的錫林郭勒人,出自對錫林郭勒的熱愛,作為一種責任和義務,表達自己的意愿,希望“錫林郭勒文化”和“錫林郭勒學”能作為一門學科,一門學問,引起人們的關注! “元上都文化”(www.my-crusher.com)網《地方學研究》2008年11月24日,開辟“錫林郭勒文化”專題,至今已經走過12年的歷程。作為一個專題,積累了58條論作,有過38539人次的瀏覽。 地方學是一門以地區的歷史文化、人文活動、生態環境為研究對象的科際綜合學問。 區域文化是特定時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子系統,區域文化研究就是專門考察和分析某一地區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經濟形態、政治狀況、文化教育、社會習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透過區域文化研究成果,尋找出中國文化在地方上的表現特征,從而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審視中國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脈絡。 錫林郭勒文化、錫林郭勒古文明的研究,不僅對錫林郭勒地方文明建設,而且對中華文化和人類文明都將是不無裨益的。 揭開荒原草地古文明的面紗,樹起獨具上都文化和游牧文化神韻的錫林郭勒文化和錫林郭勒學之旗,應該是有關機構和草原學人的一份責任! 年內,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所 完成編著《錫林郭勒文化概論》(初稿)。主編 殷繼紅。 《錫林郭勒文化概論》(初稿)是錫林郭勒文化學科研究首部專著業已完成。入選31人68篇文章,36萬余字 論文集匯集了十多年來錫林郭勒文化研究和錫林郭勒地方學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其中,許多論文曾在區內外地域文化研究與地方學建設學術研討會作專題發言,論文編入研討會論文集并正式出版。 論文集分“理論框架 學科概論”“錫林郭勒 游牧文明”“地域文化 地方文明”“草原是詩 文化是魂”四個篇章。作為“錫林郭勒文化”學科的首部專著,具有獨特的分量和學科價值。初選論文六十余篇,約18萬字。 論文集匯集了十多年來錫林郭勒文化研究和錫林郭勒地方學建設方面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其中,許多論文曾在區內外地域文化研究與地方學建設學術研討會作專題發言,論文編入研討會論文集并正式出版。 《包玉瑞•察哈爾草原-蒙古族歷史文化研究》完成組稿。作為本土的歷史文化學人,作者整理集結了《包玉瑞•察哈爾草原-蒙古族歷史文化研究》(36篇15萬余字)。正鑲白旗旗委主要領導贊譽“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把察哈爾民族民俗歷史文化記載傳承下去,是很有意義的工作。”“應當好好整理集結出版。”論文集匯集了十多年來作者在錫林郭勒文化、上都文化、察哈爾文化、蒙元文化、地方學建設等領域所取得的學術成果。其中,許多論文曾在區內外地域文化研究與地方學建設學術研討會作專題發言,論文編入研討會論文集并正式出版。 其論文有《確立錫林郭勒地方學的若干思考》《從古跡遺存看錫林郭勒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基于蒙古族“非遺”視角下的地域文化探討》《成吉思汗“必力克”箴言與當代生態文明》《忽必烈多元一體開放的思想和實踐》《元代城市及城市體系概說》等。 錫林郭勒草原上。燦爛的上都文化。閃爍著世紀的中華文化的光芒。有這樣一群學人,憑著一份執著和堅守,探尋,前行。堅韌不拔地作著上都文化研究和錫林郭勒地方文化的構架。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 元上都文化網發布包玉瑞副秘書長15篇有關上都文化、錫林郭勒文化和蒙元文化的論文的重要學術觀點。包玉瑞副秘書長多年來的精心地方歷史文化研究,作為本土學人,竭誠努力,學術成果值得各界關注。 《確立錫林郭勒地方學的若干思考》一文論述了在錫林郭勒盟,地方學和地方文化研究有著悠久的歷史。錫林郭勒不同層級的系統,在各自的領域,以錫林郭勒自己的自然地理和人文歷史等可供研究的東西為研究對象,就是說其全部研究內容和體系都是圍繞錫林郭勒構筑并展開的。從地域環境、人文歷史、歷史地位、現實發展、精神層面和發展態勢六方面看,都應確立錫林郭勒地方學的地位,以加快發展文化建設,把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提振信心、激勵士氣、團結奮進、科學發展的精神動力,把錫林郭勒推向新的輝煌。本文論述了深入開展地方學建設的有利條件和開展地方學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實行地方學建設的主要途徑。 殷繼紅《詩意錫林郭勒》(殷繼紅文稿)初稿編輯完成。這是錫林郭勒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多見錫林郭勒草原風情畫卷。 這是作者的處女作。文集分詩歌行吟篇、散文隨筆篇、歷史文化篇三部分,計文稿百余篇,三百四十余頁,十三萬六千余字。 “詩歌行吟”篇分為風光、詠嘆、心語、園丁四輯。“散文隨筆”篇分為文化情懷、解讀草原二輯。“歷史文化”篇分為元代上都話語、錫林郭勒溯源二輯。《山丁紅了》《秋色之韻》《七百年,我遇上你》《上都,我的空城》《召喚我》《感受詩意》《思量明天》《我們是詩人》《上都,一座空城》《一個人的草原》《神奇的芍藥谷》《金蓮花盛開的烏珠穆沁草地》《元代扈從詩文是中華文化一道獨特的風景線》《說說大元上都景觀》,《烏珠穆沁文化是游牧文明的瑰寶》,諸多名篇盡收其中。草原的百般魅力,錫林郭勒歷史的燦爛光環,文字的優雅秀麗,讓文集不乏歷史的厚重和文學的風采。 作者是大草原的歌者,對于古樸壯美的草地,飽含激情,感悟深沉,近乎是一種虔誠與膜拜!對歷史文化,情有獨鐘,發出內心深處的呼喚。作為地方文化的研究者,獻出了一份赤誠之心。 作者的筆下,呼喚草原,解讀滄桑,幾分壯闊,幾分蒼涼,幾分柔情,幾分激昂。似一匹駿馬在原野馳騁,張開了文化的翅膀。給人以思索,給人以力量。詩一樣的草原,流淌著文化的魂魄,錫林郭勒給人追夢般的向往。 焦福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經濟學思考》,李守華《宮廷內訌的犧牲品——海迷失王后》,殷繼紅《一座廢墟血脈與感動》《錫林郭勒草原風俗風情》,包玉瑞《察哈爾界域溯源》,甄達真《蒙古族四字歌(雙字韻)》等論文從不同的范疇作了學術思考與探尋。 參與多方面的學術座談和評審 擴大交流與往來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三次參加有關元上都的學術座談與評審。年內,錫盟委宣傳部組織了《元上都》動畫電影劇本和球幕動漫《元上都》解說詞評審會。錫盟文體廣電旅游發展局組織了《元上都寶鑒》專家論證會。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應邀出席并提出了重要修改意見。 本著對上都文化研究負責,對歷史文化研究盡力的原則,徐進昌理事長提出了修改意見。表達了對上都研究與宣傳的學術見解,和對推動地方文創工作的熱誠。 對元上都動畫“電影劇本”建議7條,對《元上都》解說詞建議8條,對《元上都寶鑒》建言13條,共28條。 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徐進昌理事長應邀錄制了《錫林郭勒文化的立論與思考》視屏。殷繼紅副秘書長應邀錄制《話說錫林浩特的前身和由來》視屏。 口述地方文化由來,征集塵封歷史記憶。10月26日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徐進昌、殷繼紅一行,應邀在錫林浩特市檔案局錄制了話說地方文化的講壇視屏。講述了錫林浩特的由來與發展演變和上都文化研究的由來與學術研究成果。 登上口述歷史講壇,讓地方歷史文化走進社會,走進群眾生活,是一項有意義的大事。讓地域文化研究的高雅殿堂,為精神文明和大眾文化增添一份滋養。鑒古明今,讓歷史文化助推地方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通過元上都文化網站、上都文化關注和上都文化群,與各地地方文化研究機構和學者保持溝通、多方交流。 學界同仁往來聯系。北京聯大原副校長、北京學研究資深人士張妙弟2020年5月22日《地方學之友》微信群留言給徐進昌理事長:“徐進昌:十分敬佩徐老師的堅守和銳進!您的文章是我學習的重要對象。多保重!” 鄂爾多斯學研究會蒙元文化資深研究人士甄達真致函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金峰、徐進昌、殷繼紅。 “致進昌、金峰先生:新春即到,祝新春快樂,合家健康,百事如意!賦詩以賀,述我心懷:進昌金峰意深通,白發竭智碩果颙;上都文化花團綻,黽勉攀登踐初衷!(友甄達真2020、1、21)” 甄老先生6月15日給徐進昌理事長、副秘書長殷繼紅寫信:“進昌、繼紅兩位先生:“《黃金史綱作者考辨》剛發去就見于《元上都文化網》,十分感慨,有一種迅雷不及掩耳的情境。想到早先時《<蒙古黃金史綱>作者的歷史見證》-稿,曾給幾處投稿未果。還是你們倆位先生發于網頁,繼而在《鄂爾多斯學研究》2018年一期刋發。” “倆位都是教書先生,是同行。“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更其“不拘于時”,以其骨氣用于學術,余“嘉其能行古道”,特致書以謝! 進昌先生生于山東,遠到內蒙,又熱衷于蒙古族歷史文化研究,摯愛,養其浩然之氣,可貴! 繼紅,繼之紅染山川,傳浩然之氣,可贊! 上都文化傳真經,民族血脈鑄華章!(甄達真叩書)” 甄達真老先生是鄂爾多斯學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蒙元文化研究資深人士。多年來在元上都文化網(www.sdwh.cn)發表多篇論文,多有建樹。來函我們已即時作了回復。 謝謝老先生一直以來,對上都文化研究的贊許、理解和支持! 《中國蒙古學信息網》是一個國家級專業網站,由內蒙古大學主辦。多年來,一直關注和支持上都遺址和上都文化研究工作。對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工作也一直跟蹤報道。現在呈現的網站首頁第一項《最新論著》所列十條,包括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三條。 其一,《砥礪前行,耕耘在錫林郭勒文化這片凈土——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19年工作總結》。“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元上都,坐落在錫林郭勒草原上。百年古都孕育了燦爛的上都文化。閃爍著一個世紀的中華文化的光芒。我們探尋著,我們接受著,我們前行著。 其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19年大事記》 :“時光荏苒,轉眼又是一年。上都文化研究條件沒有轉變,一份執著和堅守仍在延續。為地方學建設和地方文化研究盡一份心力,是我們堅定不移的信條。雖然缺少起碼的條件,我們依然。力所能及,堅韌不拔地作著上都文化研究和錫林郭勒地方文化的探尋。 10月份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和副秘書長殷繼紅參加了“首屆亞洲地方學與地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兩篇論文被入選研討會文集。為上都文化和錫林郭勒地方學發聲,擴大了錫林郭勒文化的影響力。 年內著意寫作和編發了幾篇文化散文。“說說大元上都景觀”“話說錫林浩特的前身和由來”,把文化研究的學術成果,轉換成散文化的文字,具有一定文學色彩,通俗流暢便于閱讀,擴大了影響力。” 其三,論文《對地域文化研究與地方學建設的闡述與探尋》。“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十四年來,由上都文化研究出發,對所在地錫林郭勒的地域文化和國內外地方學建設與地域文化研究給予了高度關注,多方闡述了錫林郭勒文化和地方學建設的整體進展與理論框架。 中國地方學研究聯席會《地方學研究信息》2020年第三期(總第60期)“地方文化研究”欄目刊登徐進昌 殷繼紅《地方文化學科定位以及錫林郭勒文化探索》。論文“地方學的學科定位和闡釋”、“錫林郭勒地方文化的探尋”、“錫林郭勒不同區域的文化特性”三部分有深度、有新意,著獨特的意義和價值。 “學術信息”欄目刊登: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參與球幕動漫《元上都》與《元上都寶鑒》專家評審論證會。 通過地方學研究聯席會《地方學研究信息》這個平臺,加深了與全國地方學研究界的交流、聯系與影響。 日月如梭,轉眼一年。窗外,冰雪皚皚。初冬的第一場雪,就把錫林郭勒草原捂得個嚴嚴實實。 2020年,面臨世界百年之變。世界風云激蕩。在鐮刀錘頭的旗幟下,祖國北疆伴隨中華大地的鏗鏘腳步,書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錫林郭勒篇章! 世界有人在張牙舞爪,霸凌勢力在制造動蕩,社會主義的制度凸顯著它的優越性。新冠疫情嚴峻,世界沒有安寧,華夏緊握乾坤。山河靜好。幸甚。中國人! 上都文化研究、錫林郭勒文化研究正走在路上。《錫林郭勒文化概論》集中了錫林郭勒地方文化建設的一批成果,是一個學科的初探,并不豐滿,但卻寓意了一面旗幟的升起!我們參與了這個過程。有艱辛,也有一絲幸運。為地方文化建設出把力,值得。我們努力著。我們期待著。 辛丑年伴隨晶瑩的雪花,悄悄走來。新的一年,我們期待著,那明媚、祥和的日子,那錫林郭勒文化的溫馨與光亮。 2020、12、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