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蒙古學信息網》是一個國家級專業網站,由內蒙古大學主辦。多年來,一直關注和支持上都遺址和上都文化研究工作。對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工作也一直跟蹤報道。現在呈現的網站首頁第一項《最新論著》所列十條,包括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三條。 其一,《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19年工作總結》 :《砥礪前行,耕耘在錫林郭勒文化這片凈土》。概述是:“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元上都,坐落在錫林郭勒草原上。百年古都孕育了燦爛的上都文化。閃爍著一個世紀的中華文化的光芒。我們探尋著,我們接受著,我們前行著。 時光荏苒,轉眼又是一年。上都文化研究條件沒有轉變,一份執著和堅守仍在延續。為地方學建設和地方文化研究盡一份心力,是我們堅定不移的信條。雖然缺少起碼的條件,我們依然。力所能及,堅韌不拔地作著上都文化研究和錫林郭勒地方文化的探尋。 一年來,我們在學術研究上堅持不懈地下功夫,寫出了多個 專題,取得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10月份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和副秘書長殷繼紅參加了“首屆亞洲地方學與地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兩篇論文被入選研討會文集。殷繼紅副秘書長在研討會宣講了論著《地方文化的學科定位和我們對錫林郭勒文化的探尋》,為上都文化和錫林郭勒地方學發聲,擴大了錫林郭勒文化的影響力。 年內著意寫作和編發了幾篇文化散文。“說說大元上都景觀”“話說錫林浩特的前身和由來”,把文化研究的學術成果,轉換成散文化的文字,具有一定文學色彩,通俗流暢便于閱讀。《錫林郭勒日報》“額吉淖”節選發表。《錫林郭勒日報》官網予以精心編發,配了許多圖片,擴大了影響。 年內,上都文化網(www.sdwh.cn)文章總數達1195,新增55篇,比上年新增多12篇。網站瀏覽人次達374589,年內新增59543人次,是上年新增人數的兩倍多。 年內新申辦了“上都文化”公共號,已發布105期。一個新的研究和宣傳上都文化的平臺,正在發揮著穩定和積極的作用。” “一年匆匆而過。所幸上都文化研究還在前行。我們沒有在困難面前放棄對歷史文化研究的一份堅守,一份擔當和熱愛。我們努力著,我們期待著! 窗外已是白雪皚皚,冰天雪地的北國,幾分寒意,幾分圣潔。我們已經習慣了,默默地工作,做點有益的事情,不辜負歲月。” 
其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19年大事記》 :“時光荏苒,轉眼又是一年。上都文化研究條件沒有轉變,一份執著和堅守仍在延續。為地方學建設和地方文化研究盡一份心力,是我們堅定不移的信條。雖然缺少起碼的條件,我們依然。力所能及,堅韌不拔地作著上都文化研究和錫林郭勒地方文化的探尋。 10月份研究會理事長徐進昌和副秘書長殷繼紅參加了“首屆亞洲地方學與地方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兩篇論文被入選研討會文集。為上都文化和錫林郭勒地方學發聲,擴大了錫林郭勒文化的影響力。 年內著意寫作和編發了幾篇文化散文。“說說大元上都景觀”“話說錫林浩特的前身和由來”,把文化研究的學術成果,轉換成散文化的文字,具有一定文學色彩,通俗流暢便于閱讀,擴大了影響力。” “一年匆匆而過。所幸上都文化研究還在前行。我們沒有在困難面前放棄對歷史文化研究的一份堅守,一份擔當和熱愛。我們努力著,我們期待著! 窗外已是白雪皚皚,冰天雪地的北國,幾分寒意,幾分圣潔。我們已經習慣了,默默地工作,做點有益的事情,不辜負歲月。” 其三,論文《對地域文化研究與地方學建設的闡述與探尋》。摘要:“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成立十四年來,由上都文化研究出發,對所在地錫林郭勒的地域文化和國內外地方學建設與地域文化研究給予了高度關注,多方闡述了錫林郭勒文化和地方學建設的整體進展與理論框架。 地方學作為一個學科還在一個拓展與探尋的階段。多年來,我們在研究上都文化與上都文化學的過程中,追溯和延伸了對地方學與地域文化的理論探討。我們的地方學與地域文化的理念是:把地區作為特定的范疇進行綜合研究,作為一個學術體系,探索地區特有的屬性和衍變的過程,預測和推動地區的良性發展。地方學框架下的地方歷史文化、社會經濟、社會發展、地理風情都應該從地域文化的視角切入,展示地區獨特的屬性和風采。 目前的地方學與地域文化學術隊伍,大體可以分為學院派與草根派,兩大體系。以北京學為代表的屬于學院派。以高等學府或科研所為依托,起點高,影響面廣,實力強,成為地方學建設的旗幟。學院派有溫州學、晉學、楊州學、三峽學、紅山文化、敕勒川文化等。以鄂爾多斯學為代表的屬于草根派,以故土的民間社團和文化人為依托,扎根當地,基礎穩固,面對故土和鄉親,愛家鄉與愛文化同在,成為地方學建設的根基。草根派有上都文化、西口文化、科爾沁文化、察哈爾文化等。” 謝謝!國家蒙古學信息網對上都文化研究和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十幾年來的關注和青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