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珠穆沁草原 茫茫千里草原,藍天白云舒展,牛羊散落在天邊。冰雪千里壯河山,銀花滿天。 烏珠穆沁地,葡萄不見,萬里跋涉馬蹄閑。綠地碧波鷹巡天,長調悠遠。 2020、11、14 
錫林郭勒草地
青春草原 駿馬馳騁草原,牛羊一望無邊,花兒深藏綠浪翻。芍藥溝谷吐花蕊,燦爛千年。 金蓮花遍地,蘑菇滿山,野鹿狍子守家園。藍天白云牽手草原,青春翩躚。 2020、11、13 錫林郭勒草原 綠野百里荒原,牛羊撒滿藍天,馬兒嘶鳴壯河山。金界壕邊馬蹄閑,青史何年? 金蓮川故地,狼藉一片,百座大廈化云煙。吾輩憑吊蒼涼無限,開啟新天。 2020、11、17 
考察烏珠穆沁草原上的金絲太古人類洞穴

詩意草原 花海寫下詩篇,賓客紛紛約見,花壇詩壇好壯觀。報春花地百靈舞,天鵝巡天。 烏珠穆沁地,詩意家園,金蓮盛開半拉山。巴拉根河講述家園,葡萄遙遠。 2020、11、17 


作者:徐進昌,1948年2月生人。作家、 散文家、 詩人。文化學者。原東烏珠穆沁旗額仁高比公社阿拉山寶力格大隊知青,主編知青報《站在最前線》,在阿爾山寶力格大隊與牧民共同生活、勞動八年。在錫林郭勒草原生活、工作60年。2004年錫盟委、錫盟行署授予“全盟先進文化工作者”稱號。2013年錫盟委、錫盟行署授予元上都“申遺”先進工作者。2018年錫林郭勒盟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授予“錫林郭勒文學藝術終身成就獎”。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毛澤東詩詞研究會會員、中國蒙古史學會會員、內蒙古作家協會會員、 內蒙古通俗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錫林郭勒草原詩歌研究會理事、錫林郭勒評論家協會理事、錫林郭勒詩詞家協會理事。 文學主要著作:最初于1968年6月在《錫林郭勒日報》發表了《農村牧區是可以大有作為的》等文章。50年來,有三部個人文集《青青的草地》、《一片藍天》、《大地的訴說》正式出版。編輯詩歌集《塞外詩情——徐進昌詩300首》。 編寫制作《大雁高飛頭雁領》《救活四個廠的實干家》等 6 部電視專題片并在內蒙古電視臺和錫林郭勒電視臺播放。有書畫作品獲內蒙古“松鶴杯”三等獎。 五十年來,堅持業余寫作,為生命而歌,為祖國而歌,為草原而歌,為上都文化而歌,著述上百萬字。有多篇作品入選《中華百年散文精華》、《毛澤東頌詩大典》、《民族中堅》、《草原風》、《錫林郭勒散文選》、《錫林郭勒詩歌選》等。 部分作品散見《民族文學》、《草原》、《錫林郭勒》、《錫林河》、《北國風光》,有的被譯成蒙古文、英文。 參與多方面的社會文化活動和歷史文化的研究與學術交流。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長。中國地方學研究聯席會會員單位成員、內蒙古草原文化學會理事、錫林郭勒民族文化藝術遺產研究會常務理事。北京《青年文化通訊》編委。《中小學生創新》雜志教育專家成員。2007年入選《中國知名專家學者辭典》。 致力于上都遺址和上都文化研究事業。2003年發起組建了元上都歷史文化研究會。2004年創辦了《上都文化研究》學術報和《元上都文化》(www.my-crusher.com)網站。2005年申報并使用“上都文化”商標。主編出版了《上都文化研究》(蒙、漢文)兩部論文集,出版專著《解讀上都——徐進昌談上都文化》。 十六年堅持上都文化研究和錫林郭勒地方學建設的探索。在多項學術研究課題取得有益的成果。 其一,把上都遺址的研究從單純考古發掘引申到對歷史文化的探尋。從文化層面切入,開啟了上都遺址研究的新的狀態、新局面。2003 年前只有元上都遺址考古挖掘之說,2004 年首開上都文化研究之談。 其二,成吉思汗的文化情懷和精神價值觀,作為一項新的學術研究選題,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 其三,重點關注元世祖忽必烈從金蓮川幕府到大元一統的歷史,對忽必烈接受中原文明并以儒學治國給予高度評價。 其四,地域文化建設的提出和錫林郭勒文化、灤河文化、烏珠穆沁文化的闡述。 其五,對地方學基礎立論框架提出了自己的學術見解,為中國地方學建設貢獻了錫林郭勒見解和智慧。有16篇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學建設的論文在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作發言,并編入論文集正式出版。 其六,對百年元帝國的兩都——上都、大都間驛路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的研究,揭示了這條皇家驛路是一條歷史之路,文化之路。 這些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在蒙古學界、元史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受到中國地方學聯席會、國家蒙古學研究中心和新華網、人民日報、解放日報、中央電視臺、人民網、鳳凰網、中國時報、中國社會科學報、內蒙古晨報、北方新報等媒體的廣泛關注和好評。
|